沈醉三次暗杀行动全部失败:只要成功一次,他就没机会写回忆录了_卢汉_毛人凤_云南
《风筝》中的郑耀先,看似是一个虚构人物,实际上军统内部确实存在“八大金刚”。然而,要成为“金刚”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中最基本的要求便是拥有少将军衔。尽管“四哥”徐百川和“鬼子六”郑耀先都是上校,但他们显然没有资格跻身这一行列。因此,郑耀先的角色虽被赋予戏剧化的色彩,但与实际情况略有出入。
军统局本部设有八大处,处长军衔均为少将,沈醉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除了这“八大金刚”,还有两个较小的团队,“四杀手”和“三剑客”,沈醉的名字同样出现在这两组名单中。在“四杀手”中,成员包括陈恭澍、王天木、赵理君和沈醉,而“三剑客”则是沈醉、徐远举和周养浩的组合。沈醉之所以能在这三张榜单上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得到了戴笠的特殊器重外,他在执行暗杀任务方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沈醉的眼球曾在一次行动中被竹竿挑出,如果不是幸运地得到了外国医生的及时治疗,他或许已经成了另一个历史人物——夏侯惇将军。
无论是刺客还是其他类型的特务,成功率绝非百分之百。沈醉参与了数不清的暗杀行动,尽管他其中不少行动最终未能如愿,但他成功的任务却屡次让人侧目。我们所知的,他至少曾有三次行动以失败告终。每一次的失败背后,都有不同的原因:有时是外力的干预,有时则是上级的临时叫停。因为一旦暗杀成功,沈醉的命运便将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他可能会悄然隐匿于世,或者被追杀至天涯海角,甚至有可能会被毛人凤当作替罪羊,以死谢天下。
展开剩余71%沈醉的回忆录虽然不乏虚实交错之处,但这些内容也很能反映当时他所面临的困境与艰难抉择。若他将自己所有的行径全部揭露出来,那么1960年第二批特赦名单上的名字中便不会有他的份。这种审慎的自我保全,确实让人感叹他如何在险象环生的历史中生还。
沈醉在1960年获得特赦之后,曾一度被再度关押,直到上世纪80年代,社会环境逐渐宽松,才有了揭示当年暗杀内幕的勇气。沈醉曾奉命在昆明策划暗杀卢汉,这一事件如今已为人所知,但当时卢汉对此一无所知。沈醉甚至在卢汉公馆对面楼上架设了机枪,只等毛人凤一声令下,便能向卢公馆发起猛烈的攻击。虽然这一行动最终未能执行,但这背后曾有一段复杂的交情,沈醉对卢汉的记忆颇为感慨,曾回忆道:“他已去世二十多年了,我时常怀念他,回想与他那段由朋友到生死冤家,再到最终重归于好的曲折历程。”
沈醉第一次与卢汉相识是在1938年夏天,当时卢汉刚因在台儿庄战役中的表现受到嘉奖并晋升为集团军总司令。通过戴笠的介绍,沈醉得以与卢汉建立联系。二人初见时并未有太多深厚的交情,更多的是因军事需要而结识。然而,到了1948年春,沈醉再次与卢汉频繁接触,那时他已由保密局总务处处长调任云南站站长,并通过邱开基的牵线,逐渐与卢汉建立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在沈醉的回忆中,他曾感慨:“卢汉对我非常关心,几乎每天都有副官来看我,问我有无困难,但我清楚,即便他再好,如果不听蒋的命令,我也无法完全相信他。”
沈醉与卢汉表面上亲如兄弟,背地里却在为暗杀行动做着精密的准备。1949年9月,蒋中正第一次亲自到昆明,告知沈醉:“父亲命令你做好暗杀卢汉的准备,一旦完成任务,李弥将接任云南省主席,余程万则担任云南绥靖公署主任。”沈醉深知,老蒋向来不亲自下手,而是通过心腹传达指令,一旦有任何差错,责任便会由下属承担。这一阴谋的复杂性令沈醉不禁心生寒意,毕竟若行动成功,整个云南的局势可能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
沈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心中仍有余悸:“若卢汉提前起义,我的计划就有可能成功;而即便刺杀成功,蒋和毛也会抛弃我,指责我自作主张,将我作为替罪羊。”当时的沈醉在毛人凤的催促下,已经在卢汉公馆对面架设了数挺机关枪,并注入了致命毒药,准备一击必杀。
然而,事与愿违,卢汉提前识破了这一阴谋,发动了反击,沈醉的刺杀计划因此宣告失败。卢汉的果断行动不仅挽救了自己,也让沈醉陷入了巨大的困境。随后,沈醉紧急指挥云南所有特务立即放下武器,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如果卢汉未能及时起义,沈醉的刺杀行动或许真的会成功,而这一成功可能会让沈醉面临更加危险的局面。
发布于:天津市
